父母 是孩子的专家 孩子 是父母的老师 文轩 是父母的支持者

2010年3月3日

爬行与感觉统合

刊登于 2005 年 12 月 《妈妈宝宝》

对孩子百般呵护,不一定是件好事。特别是对适爬年龄的宝宝,若父母担心宝宝易受伤跌倒,就经常抱着他到处走,成长后会因为感觉统合基础不好而常跌倒,久而久之变得不敢参与小朋友的活动,最后导致人际互动不好,长久下来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伤害。

当保护已成了习惯
五岁的斌斌今天在幼儿园又跌伤了。老师一再的叮咛他要小心走路,别再跌倒了,但斌斌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跌伤了。父母总是为这孩子心疼,因为上回的伤口刚复原,现在又再来一个伤口;所以现在斌斌每趟出门父母除了叮咛还是一再叮咛他要小心。斌斌现在走起路来都是小心翼翼的,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但又不敢,因为很容易被同学们绊倒。结果以上的种种问题导致斌斌逃避上体育课,总是离开人群,最后搞得自己的人际互动不好,更不愿意主动找朋友沟通。

在了解斌斌的成长过程后,发现原来他小时候缺少爬行的经验;除此之外,照顾斌斌的保姆也太爱干净,不是怕地板肮脏就是怕斌斌乱拾地板东西吃。加上斌斌是第一个孩子,父母也对他百般爱护,都抱着斌斌玩。导致斌斌常常喊累,不然就是不喜欢参与别人,不喜欢游乐场所的热闹。

爬行的重要性

根据资料及临床经验,总发现很多学习障碍和情绪困扰的孩童都没有正常爬行阶段;未满一岁前,大多数都没有好好爬行或爬得很少,也有少数爬得很久才会走路。有些母亲或保姆因忙活为了省事,大部分时间把婴儿放在学步车或疼爱而长期抱婴儿,无形中剥夺了婴儿爬行的机会。也有家长喜欢炫耀或拔苗助长的家长,在婴儿开始学爬行不久,就抓着其双手强迫他提早学走路,然后就夸耀自己的孩童7、8个月或10个月大就会走路,互相比个不停。通常这些孩童上学后,都会有脾气暴躁、好动不安、无法专注的特征,这都跟过分敏感和学习不专心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大量使用成熟大脑做精细判断和大量思考是在7、8岁后的事情。在这年纪之前,尤其一岁前的爬行能把低层次的感觉统合基础打好。孩童阶段一直玩攀、爬、跑、跳的游戏,都是一再磨练低层次感觉统整和高层次精细的判断思考之间的衔接。有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学童一再展现不会与朋友玩或游戏玩,指出低层次感觉统合基础未打好;高层次大脑功能的发挥就受到限制。

爬行可稳定宝宝情绪
在郑信雄医生的研究中,并不是所有情绪困扰或学习障碍的孩童都显示婴儿期爬行得不够,也不表示爬的时间长就一定会在情绪气质和聪明才智上发展得十分完美。事实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个性或气质,若婴儿期爬行太久,同时很慢学走路,反而会担心是否发展迟缓或先天有缺陷(如严重智能不足)的现象。

而正常爬行的常态范围如何,以及情绪困扰和学习障碍的孩童中究竟有多少比例呈现婴儿期爬得过多或过少,这些都是尚待研究的事。我们可以说:正常爬行对稳定心绪气质很重要,也帮助孩子有正常的感觉统合的发展

Q & A
Q ~ 我的儿子已满两岁,但是他并不怎么能言善道;他还是处于会听不会表达的阶段。有些时候他都还是在咿咿呀呀的,尤其当他生气、不悦时,他更会高喊、尖叫。每次我都好言相助,屡劝不听时我就会将他关起来。他哭后,情形会好转些。可是问题依然存在。最近还会动手、动脚打人。对于这个孩子我都以爱心、耐心去教养,一次又一次的捣蛋我都先用说劝后惩罚的方法。到底是孩子近两岁开始进入他的第一个叛逆期,还是我的调教方法有问题呢?(陈丽萍)

A ~ 你对孩子的教育都有正确的想法及态度,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从信中了解你的用心,但至于把他关起来的做法会造成或累积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何况长期下去又没有什么结果。你教不到并不是妈妈或孩子的错,在生理的角度确是他也面对这感觉统合的问题。爱动手动脚打人这属于冲动型。他很好动及时常高喊或尖叫,其实是他在想办法让自己安定下来,让自己达至生理上的抑制效果后让自己更安定及专注。

其实在两岁阶段,孩童都喜欢探索外界。所说的捣蛋,在他的生活里却是探索外界,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来理解家长们的反应。我们还是必须耐心的教育他们,在教育当中也不用沮丧,因这是小孩的世界。为人父母的我们也必须了解及清楚孩子是“顽皮”或“捣蛋”。顽皮是好玩及尝试,而捣蛋就必须给予孩子正面的训导。至于语言方面的发展,就必须小心观察,待一段时间,再做定论。


专栏作家 陈树沄硕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