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是孩子的专家 孩子 是父母的老师 文轩 是父母的支持者

2010年2月10日

妈妈的话《唐氏儿》

2008 年 11 月 24 日会见了女儿的班主任以了解这半年里的学习状况。在看了女儿的作品,真得很惊讶、很惊喜、很出乎意料。这些作品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安慰。在一般家长眼里,画一棵树(有叶、有枝),将衣服加上一些图案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但对一位四岁的唐氏宝宝来说,这些作品呈现了她的努力,师长们所付出的爱心、耐心和恒心。

在子欣出生的第二天,她就被宣判是 “唐氏儿”,而且还必须马上做接驳大肠手术,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害怕之类的问题。只想知道手术危险吗?我们应该为她做什么?医生一句:“其实不危险,很多小孩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很平常的事。” “但是医生,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这样的手术。” 后来,才知道他是这方面最好的专科,所以后来的三次手术都很放心的交给他。就好比现在将子欣交给文轩一样。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坦白说,我完全没有伤心、害怕、没有后悔。我的孩子健全、完整无瑕,我有什么好伤心、害怕、后悔?我没资格后悔,也不需要后悔。是我带她来这世界,我必须做好我的本分,放多点心思照顾她,和她一同成长!其实很感激女儿的到来,因为她,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体谅、放下执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旁人指指点点。女儿是我一生最特别的老师。

你们对唐氏儿有多了解呢? 很多人会以 “弱智儿”、“智障儿” 来称呼他们。不要把他们当作是一些特殊的孩子,应该把他们视为各式各样孩子中的孩子。即使有时他们做出什么与别人不同的举动,那是因为他是他。因为社会上本来就有各式各样的孩子,我们要尊重每个人。

很多特殊孩童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往往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结果造成照顾有余、教导不足。大家要清楚知道,孩子的成长就在你心疼得那一刻停止。唐氏宝宝并非大家想像那样糟糕,通常会面对语言表达问题,但只要提供适当的训练,不停地刺激他们的脑部,他们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智商方面也能持续的发展。这方面,文轩感统训练给了子欣很大的帮助。

从子欣出世,我每天都和她做很多心灵沟通。我会将我的信息传达给她:“你是世上最棒的孩子,将来世上有很多孩子需要你去帮助。” 这是我时常会传达给她的,直到现在为止还是不间断。所以六个月大的子欣已可以自己坐着,连医生也很惊讶。从那刻开始,无论去哪儿,我会让她自己坐 baby chair,然后自己拿汤匙,慢慢地她会将食物放进嘴巴。“哎呀!那很肮脏,她太小,你未免太狠心了点。” 通常都会听到这一些话,但我知道我的用意。我只是会回应他们一句:“照理论来说,应该是我比她先离开这世界,如果凡是要人来照顾她,在那个时候谁来照顾她呢?”

钓鱼给她吃的时间会慢慢过去,教她钓鱼给自己吃是我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上了文轩感觉运动训练一个月左右,发觉到更加容易和她沟通,她可以很正确明白你给她的指示,而且很多时候都可以配合你。语言方面也加强了很多,以前很多时候她爸爸不明白她所要表达的。看在眼里真的很心疼,时常埋怨爸爸不放多点时间给她。现在子欣虽然不比一般孩童口齿伶俐,起码很多时候很多人明白她所要表达的。记得爸爸说过:“我比较喜欢现在的子欣,比较古灵精怪、点子多了、调皮了、话多了、信心有了、更像小孩了。”

在教育方面,子欣六个月大就开始上特殊中心。每星期上一堂两小时的课,其他时间我就是她的老师。直到她将近三岁的时候,突然心想:“也应该让她上正常的学习中心上团体生活了吧!” 于是就报名上了普通学习中心 1-2 岁班的课,因为他们认为当时她的智商只在那个程度。那时心想最重要的是她可以上正常班就好,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是有点心酸的感觉。

大概半年左右,另一个想法又出现了,“应该让她上幼儿园了吧!”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一间适合子欣的幼儿园。何谓适合?一般的幼儿园不是我要选择的。我只是要一间可以很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最重要是全班人数不能超过六位。当我考虑将子欣转到文轩时,很多人问:“文轩教些什么?”、“有没有写字?”、“有没有读三语?”、“会不会ABC?” ???当时真的很矛盾,这些好像蛮重要的,但又不想将她送进一般传统的幼儿园麻木地将知识塞进小小的脑袋里。

后来,文轩陈院长的一句话:“这班只有两个人,赶快给她进来!不然明年的人数就不适合她,不懂几时会有适合她的班。” 连已预付她学习中心的新学期学费也不理了,就这样,五月份上文轩感觉运动训练,六月份新学期就转来文轩幼儿园上课,而且还是上四岁班。很感激陈院长,只有她那么肯定子欣,将她安排在四岁班。尽管她的成长发育比其他同龄相比是缓慢了点,但她还是一步一步地在进步着。

“子欣比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很 smart、很稳重了。” 这些真心话,真的让我产生出一种极度的喜悦和满足感。现在她会哼整首 ABC,会写一些字,会唱很多首歌,会说好多的英文字句,可以表演舞蹈,而且她还有好多的 “为什么?” 现在家里时常被她的歌声、笑声掩盖了。

从真正的意义来说,“爱” 这种感觉是孩子教我们的。


母亲:林妈妈
孩子:子欣(女 4 岁)